近年來,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逐漸增加,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其中,女性失智症的盛行率較高,引發許多人好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由於女性賀爾蒙的關係,女性失智的風險較高。
失智症不僅影響患者本人,也連帶影響家庭和社會。更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和憂鬱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徐文俊醫師指出,憂鬱症患者(如中、晚年憂鬱)將來失智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兩倍。失智患者在早期出現症狀時,就會開始產生憂鬱、焦慮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記憶力逐漸衰退,很多事無法做好。因此,失智症患者常伴隨憂鬱症狀,而憂鬱症患者也容易罹患失智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並非真正的失智,而是「假性失智」。假性失智是指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憂鬱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藥物副作用等。只要治療這些疾病,就能改善假性失智的症狀。
為了預防失智症,我們可以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徐文俊醫師指出,有六個失智症的高危險指標:
- 年齡: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越高。
- 性別:女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於男性。
- 家族史:有失智症家族史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 生活習慣:缺乏運動、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 頭部外傷:曾遭受頭部外傷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前四個危險指標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預防,但年齡和性別則無法改變。
除了六個高危險指標以外,失智症的「10大警訊」可以幫助民眾判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此外,「輕度認知障礙」和「主觀認知退化」也可能是失智症的前期症狀,需要特別注意。
失智症雖然不可怕,但需要及早預防和治療。徐文俊醫師建議「三動」: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此外,早期檢查、診斷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失智症是一個需要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失智症相關知識,並採取行動預防和改善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