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京華城改建案因容積率大幅提高至840%,引發社會各界熱議,事件牽涉百億利益。
- 容積率的提高主要透過土地使用分區變更、容積獎勵、容積移轉等方式達成,但也引發都市發展失衡的擔憂。
- 容積率的設定必須在經濟效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事件也提醒我們都市規劃需要審慎考量,不能只顧經濟效益,也要顧及城市永續發展。
容積率之爭!京華城改建案引爆都市發展隱憂.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台北市京華城改建案因容積率大幅提高至840%,引發社會各界熱議,事件牽涉百億利益,也讓「容積率」成為近期討論焦點。這個原本被視為都市發展重要指標的數字,如今卻成為引發爭議的中心。
京華城改建案原先容積率為560%,透過捐地變更土地使用分區、取得容積獎勵、購入容積移轉等方式,將容積率大幅提高至840%,可蓋樓地板面積增加約13,000坪,粗估若以每坪200萬元計算,總金額超過200億元。
容積率的定義,根據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總監徐佳馨說明,「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61條,容積率為基地內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與基地面積之比。白話說,就是一塊基地上,可以蓋多少?蓋多高?」
容積率會受到土地使用分區、建築技術規則、政府政策、容積獎勵、容積移轉等因素影響。而京華城改建案之所以能大幅提高容積率,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
- 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由第三種工業區變更為第三種商業區,容積率從300%提升至560%。
- 容積獎勵:取得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等名義的20%容積獎勵。
- 容積移轉:花費44億元購入30%容積移轉。
容積率被視為公共財,因為它直接影響都市發展和人口密度,影響公共設施負擔。容積率越高,建商可蓋的樓地板面積越多,利益越大,但也會加重城市負擔,導致人口擁擠、交通負荷過重等問題。
因此,容積率的設定必須在經濟效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政府也應重視都市發展的整體規劃,避免過度開發造成負面影響。
京華城改建案的容積率爭議,也引發了許多人的質疑,認為840%的容積率過高,擔心會加重城市負擔,並引發都市發展失衡的問題。而這次事件也提醒我們,容積率的調整需要審慎考量,不能只顧經濟效益,也要顧及城市永續發展。
針對京華城改建案,檢方也已介入調查,事件真相還有待釐清。但這起事件也再次凸顯了容積率與都市發展的複雜關係,也讓民眾對於都市規劃的議題更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