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爺」一詞源於對皇室成員的尊稱,後演變為對神明的尊稱。
- 民間信仰中,關公、城隍等男性神尊皆被稱為「王爺」。
- 福建的五福王爺信仰源於古代瘟神信仰,人們尊稱其為「五帝」,後冠以姓氏,並發展成獨特的信仰。
揭秘「王爺」稱號的歷史演變.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王爺」一詞,在民間信仰中是對神明的尊稱,但你知道這個稱呼的由來嗎?其實,「王爺」最初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後來才被用來尊稱神明,尤其是在福建地區,更有著獨特的五福王爺信仰。
根據史料記載,「王爺」原本是對皇室成員的稱呼,例如親王、郡王等。在古代,人們對皇室成員抱持敬畏之心,因此以「王爺」來稱呼他們。
隨著時間推移,「王爺」的稱呼逐漸被用來尊稱神明。在民間信仰中,人們將值得尊敬的男性神尊稱為「王爺」,例如關公、城隍等,都是常見的「王爺」神明。
福建的五福王爺信仰,則源於古代的瘟神信仰。在古代,瘟疫流行,人們對瘟神十分懼怕,因此將其尊稱為「五帝」。後來,人們為五帝冠以姓氏,分別為張、鍾、劉、史、趙,並將其稱為「五福王爺」。
在《烏石山志》中,記載著榕城內外有許多寺廟祭祀疫神,並稱之為「澗」、「殿」,名曰「五帝」。其中,記載:「榕城內外,凡近水依寺之處,多祀疫神,稱之為澗,呼之為殿,名曰五帝,與之以姓曰張、鍾、劉、史、趙。」
五福王爺信仰在福建地區十分盛行,每年都有許多民眾前往祭拜,祈求五福王爺保佑平安健康。五福王爺信仰的發展,反映了民間信仰的演變過程,也體現了人們對神明的敬畏和祈求平安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