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地產是民生必需品還是金融商品?左派認為是前者,右派則認為是後者,本文將探討雙方的觀點。
  • 作者認為房地產同時具備雙重屬性,政府有義務保障居住權益,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市場健康發展。
  • 文章分析高房價成因,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房地產價格合理性,呼籲政府應介入調控以維持市場穩定。
深入剖析房地產:民生必需?金融商品?

深入剖析房地產:民生必需?金融商品?.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房地產,這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常被賦予「民生必需品」和「金融商品」的雙重屬性,引發不少討論與爭論。究竟房地產的本質為何?價格又是否合理?讓我們從多個角度深入探討。

左派人士認為房地產是民生用品,不應視為金融商品。他們主張,住房是人類基本需求,不應被當作商品炒作,政府應負起責任,保障人民的居住權益。他們以「房地產是民生用品,怎麼會是金融商品」的說法,表達對房地產被當作金融商品的抗議。

右派人士則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房地產具有價格波動,可買賣,具備金融商品的性質。他們認為房地產有投資價值,價格會隨著市場供需而變化,並以「房地產有價格波動且可以買賣,跟股票的有價商品性質相似,只是它是不動產,而股票和現金是動產,因此房地產毫無疑問是金融商品」來佐證其觀點。

作者認為,房地產同時擁有民生必需品和金融商品的雙重屬性。他指出,政府有義務去保障人民的生活居住權益,因此就居住權益而言,房地產的存在確實也是民生必需品,但在土地擁有權上則不是。他更強調,「房地產的價值,更多的影響不是建物本身。一間房屋的價值,來自於那塊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物;土地上面的建物,長期來看是會折舊的,會漲價的通常是那塊土地。」

從金融商品的角度來看,房地產是有效抵押擔保品,價格穩定,可產生資本槓桿,因此成為典型的金融商品。但作者也同時強調,政府有義務保障人民居住權益,因此房地產在居住權益方面仍是民生必需品。

近年來,高房價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房地產需求高,價格會受到市場機制影響,但若價格高到普羅大眾無法負擔,政府應介入調控,以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房地產的價值主要由土地決定。土地周邊環境、交通便利性、生活機能等因素會影響價格。舉例來說,台北市一間小套房價格高達900萬,月租1.5萬,年產值18萬,按照目前的市場利率推估,殖利率2%,售價合理。一棟4層樓的透天厝,2~4樓每層都有三間套房可以出租,平均月租7,000元,1樓店面月租10萬元,年產值195.6萬,報酬率2%,整棟房子賣1億元,1坪50萬,也符合市場機制。

房地產問題是一個複雜的議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本文從房地產的雙重屬性出發,分析了高房價的成因,並認為價格的合理性需要從土地價值、周邊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文章也呼籲政府在保障民生居住權益的同時,也要關注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才能讓房地產真正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保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