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山菲律賓弘法史研究參訪團在菲律賓舉辦《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心得分享會,探討佛陀紀念館建築、博物館和歷史,並分析其對人間佛教的影響。
- 與會學者認為佛陀紀念館的設計、公共服務和教育在台灣博物館界具有獨特性,是星雲大師藝術弘法思想的實踐成果,同時也是重要的國際文化觀光資產。
- 分享會強調了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展現了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展望。
深入探秘佛陀紀念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引領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佛光山菲律賓弘法史研究參訪團於8月14日抵達菲律賓,並於8月17日晚間在萬年寺般若講堂舉辦「我對人間佛教的認識《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心得分享會」,吸引了70餘位佛光人出席。
分享會由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主持,邀請三位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人間佛教—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史志》的五個篇章。陳玉女表示:「書中以『探討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多次討論,將歷史的當事者和研究者之間的距離拉近,探討了佛光山如何推動人間佛教。」她也指出:「此次訪問深刻感受到菲律賓佛光人的奉獻精神,認為人間佛教的未來仍需大家共同努力護持才能實踐。」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陳佳彬介紹建築篇的內容,說明佛館的建築特質,並強調:「佛館的許多設計是因應人們的需要,旨在建設人間淨土。」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石文誠探討佛館作為博物館的專業特質,認為佛館的公共服務與教育在台灣博物館界具有獨特性,並指出:「佛館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國際文化觀光資產,相信未來佛館將對菲律賓及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李貴民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佛館的建立背景,說明佛館深受星雲大師人生經歷的影響,並強調:「佛館不僅保存佛陀真身舍利,還結合了千家寺院和百萬人士的理念,是大師藝術弘法思想的實踐成果。」
活動最後,萬年寺住持妙淨法師感謝參訪團,強調:「佛館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星雲大師留給佛光人的精神遺產。」承辦分會會長蔡淑華、施曉華向四位分享者贈送菲律賓伴手禮。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思想影響了佛陀紀念館的建設與發展,佛陀紀念館不僅保存佛陀真身舍利,還結合了千家寺院和百萬人士的理念,其公共服務與教育在台灣博物館界具有獨特性。
這次分享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佛陀紀念館的機會,也讓我們更加了解星雲大師的思想如何影響了佛教的現代化發展。同時,活動也強調了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展現了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