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28 檢視各國減碳進度,發現全球離 1.5°C 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各國正視減碳責任。
- 決議以「轉型脫離」取代原本「淘汰」化石燃料,小島國家代表表達不滿,國際環保組織也對決議表示擔憂。
- 120 個國家承諾在 2030 年之前將再生能源提高為目前的三倍,能源效率要提升為兩倍,台灣也承諾投入 1000 萬美元協助友邦國家進行氣候調適。
COP28:氣候危機下的全球行動與挑戰.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於 12 月 13 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落幕,這場被視為巴黎協定後第一次全球盤點的峰會,檢視各國減碳進度,並討論未來減碳目標、能源轉型、氣候調適等議題。
2023 年,全球碳排放量持續創下新高,氣候變遷影響加劇。COP28 檢視各國減碳進度,發現全球離 1.5°C 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聯合國秘書長古特列斯呼籲各國正視減碳責任,他表示:”從這份報告看來,排放差距更像是一個排放峽谷,峽谷中充斥著被背棄的諾言、破碎的生活和被打破的紀錄。”
COP28 議程中,各國討論能源轉型、工業減碳、氣候調適等議題。最終,決議以較溫和的「轉型脫離」取代原本「淘汰」化石燃料的字眼,這讓小島國家代表表達不滿,國際環保組織也對決議表示擔憂,認為化石燃料仍有繼續延續的可能性。
儘管決議未能達成完全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標,但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進展。例如,120 個國家達成共識,在 2030 年之前將再生能源提高為目前的三倍,能源效率要提升為兩倍。同時,22 個國家簽署核電宣言,主張 2050 年之前核電要增加三倍。
台灣環境部長薛富盛在 COP28 峰會上表示:”台灣已經投入 1000 萬美元成立氣候轉型基金,協助太平洋日的友邦國進行氣候調適。” 立委洪申翰則認為,台灣應加強對於小島友邦國家狀況的了解與掌握,建立更有系統性的合作關係。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目前有 15 個國家對於公共工程中鋼鐵與水泥訂出低碳的要求,同時世界貿易組織也預計在明年第一季訂出低碳鋼鐵的標準,藉由關稅調整、公共工程低碳採購等手段,促使高耗能產業轉型將成為國際趨勢。”
台北大學自資所教授李堅明認為:”政府首要之務是將 2030 年的減碳目標從現在的 24%提高到 43%,也就是 1.5°C 的減碳路徑,否則等於是白去一趟。”
國際環保組織生物多樣性中心代表蘇安君指出:”這份決議看似要脫離化石燃料,實際上卻開後門,允許化石燃料繼續延續下去。”
COP28 氣候峰會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但面對氣候危機,各國還需要更積極的行動。台灣也需要提升減碳目標,並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